国家信息中心单志广、张延强:新型智慧城市要推进长效可持续发展

发布者:联诚发 时间:2022-11-16 09:51 浏览量:1619

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引导、各部门协同推进和各地方持续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城市大脑”、数据资产登记等一批特色亮点和创新应用,在部分领域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面向未来,在公共服务需求迫切、城市治理要求精准高效、政府财政收入紧缩的背景下,注重建设实效、鼓励多方参与、推动长效运营成为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01.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服务质量、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六个转变”。


一是发展方式由单打独斗向协同推进转变。2014年之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主要特征是各部门、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相对分散和无序。2014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25个部委组成的“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各部门不再单打独斗,开始协同指导地方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服务效果由尽力而为向无微不至转变。各部门各地方在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通过政府角色转变、服务方式优化,实现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方式实现由分散服务向协同服务转变,服务途径实现由网上办理向指尖办理转变。


三是治理模式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新型智慧城市在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同时,推动城市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重点领域管理向多领域协同转变。


四是数据资源由条线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围绕消除“数据烟囱”,我国先后通过抓统筹、出办法、建平台、打基础、促应用等方式,推动跨层级、跨部门政务数据共享,实现基于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动态更新和在线管理。


五是数字科技由单项应用向集成融合转变。数字科技交叉融合与创新应用步伐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技术路径更加多元优化。随着北斗导航卫星的部署完成和无人机技术不断完善,部分城市探索利用无人机等新型移动终端用于城市治理,拓展了城市治理的想象空间。


六是建设范畴由城市为主向城乡融合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是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更加突出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工作重心已经从整体规划向全面落地过渡。另一方面,县域开辟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新空间。


智慧城市.jpg


 02.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长效运营短板 


综合来看,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暴露出建设运营模式不清晰、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新型智慧城市成效发挥的主要瓶颈。


一是重概念、轻内涵,智慧应用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统筹协调机制和管理运营机制、跨部门数据共享等关键性问题未能真正有效解决,导致部分智慧应用浮于表面,甚至出现了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二是重共性、轻个性,因地制宜推进有待进一步强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和级别的痛点、难点问题往往不尽相同,同一技术方案的简单异地复制往往难以发挥成效。


三是重形式,轻能力,平台公司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当前,政企联合成立国有平台公司开展整体运营的模式也被越来越多地方关注并作为探索重点,如果无法快速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业团队,很有可能退化为只做转手交易的“二道贩子”。


四是重政府、轻社会,多元共建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仍未脱离政府主导模式,随着应用的扩展、范围的扩大,建设运营所需资金不断增加,部分城市财政资金压力持续提升、难以为继,甚至出现了延迟两年以上支付运营运维费的情况。


五是重建设、轻考核,运营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深化。2019年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分别达到65.45%,但实际上大部分考核的是部门工作任务落实情况,鲜有针对系统平台建成后运营成效的评价考核。


03.深化新型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政策建议


新时期, 应继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长效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1、转变观念,规划先行构建长效运营生态。树立长效运营理念,以终为始做好长效运营规划,在开建之前,构建清晰的建设运营架构、利益分配和评估监督机制。针对政企联合、多元参与的发展趋势,通过设立国有平台公司或联合运营公司构建政企合作纽带,出台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管理办法,鼓励通过“引进外援、带动本地”的方式构建能够持续提供全面专业业务、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供给生态。


2、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长效运营模式。开展长效运营模式研究,引导地方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建设运营模式,按照各类运营模式的适用条件,根据运营对象特点、运营主体能力、可用运营资源选择适合的运营模式,或通过各类运营模式组合,开展适合自身的运营实践,并注意避免“零敲碎打”造成“运营孤岛”、降低运营价值。


3、管运分离,强化专业化运营和政府监督。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双方优势,克服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一方面,强化企业专业运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加强监督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持续修正和完善,确保建设运营成效。


4、自我造血,加强数据要素增值模式探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形成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政企数据共享利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一方面,推进数据立法,建立数据要素权责利对等机制,形成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开发运营的权责利体系;另一方面,开展数据运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运行机制,分级分类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5、评价引导,开展运营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加快探索将长效运营纳入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评价,建立科学系统的长效运营评价指标体系,从内容覆盖、机制建设、运营能力、运营成效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开展评价实践,鼓励以评促改提升长效运营水平。


来源:《中国信息界》

作者:单志广、张延强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

分享: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在线留言 TOP